打年初开始,各种社交平台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俳句,无厘头中又透着令人欲罢不能的趣味。俳句的创作规则很简单,就是三个句子,每句的音节按 5-7-5 排列。 中文是单音节语言,凑音节的难度几乎可以忽略,加上俳句本身就是很生活化、很随意的体裁,进一步降低了网友们参与俳句创作的门槛。
一首典型的俳句像是这样:
先是五个字
再写七字加五字
这就是俳句
小红书的当代俳句
细读一些作品,被网友的智慧深深吸引,有些作品完美还原了了松尾芭蕉的细腻和小林一茶的诙谐。文学果然是每个人的文学,中国人还是太全面了。
先看一首松尾芭蕉式的俳句,来自小红书用户“在课桌上刻下一个草字”:
春雨大如瓢
奶茶饮半放窗台
半杯变一杯
动态、季节元素、平和而质朴的语言、抓人的剧情,我愿称草老师为当代徘圣!
再来一首关于猫咪的俳句,来自小红书用户“老山羊拄拐”:
路遇小猫咪
呼唤不应好奇怪
是个垃圾袋
写每个人生活中共通的小趣味,精准还原俳句的内核,山羊老师堪称亚圣。
英文俳句
回到稍微严肃一些的话题,英语国家对俳句的喜好和追捧非常出乎我意料。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,创作英文俳句逐渐在美国文学圈流行开来。在俳句运动的参与者中,不乏耀眼的名字,例如杰克·凯鲁亚克:
Snow in my shoe—
Abandoned
Sparrow’s nest.
我很喜欢这首,它复刻了日文俳句的神貌,用精致的视角关注那些细微的东西,同时在语言上不加雕琢,仿佛一个缓慢的拉镜头,用空镜诉说着细腻的故事。
类似的还有佩妮·哈伍德(Penny Harwood):
First autumn morning:
the mirror remains fogged
with her absence.
也许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原因,英文俳句占比更大的是另一种风格,相比日文俳句见微知著的素雅,英文俳句似乎偏好更宏大、更瑰丽的意境。我很喜欢其中两首,后文附上个人拙译,尽力用 5-7-5 的汉字重现原作的氛围。
第一首出自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·赖特(Richard Wright):
Whitecaps on the bay:
A broken signboard banging
In the April wind.
我的翻译:
白浪覆海湾
听斑驳标牌响彻
料峭四月风
这首的意象很具体,大体上是一个推镜头的描写,动态也很简单,通过排列组合这些基础元素塑造一幅早春的画面,翻译过来几乎没有损失。
第二首出自英国诗人詹姆斯·柯克普(James Kirkup):
In the amber dusk
Each island dreams its own night
The sea swarms with gold.
这首太过绝妙,尤其是第二句,带着迪士尼动画般的梦幻与美好,还有詹姆斯·乔伊斯式的想象力,我看到它立刻想到了卡尔维诺说的“一切故事的原点”。
我很想把它翻译成中文,我确实尽力尝试了,但结果实在难以令我满意,我把草稿放在这里,盼望看到更好的译文:
琥珀暮光下
星罗岛屿渐入梦
海涛点点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