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和家属聊天,猛然想起来高中读过笛安的书,应该是《告别天堂》,当时就爱死了这种时间和人物交错的多线叙事。那本《告别天堂》应该是班上一位女同学的书,我那时候很喜欢,当然我是说那本书。我大概读了三四遍,然后把书还回去了。此后过了很长时间,十年甚至更久,我再也没有读过笛安的书。虽然我后来知道她慢慢出版了龙城三部曲,草草浏览一下,却总觉得找不到当年的兴致。
今年我读了福克纳,《我弥留之际》和《喧哗与骚动》,我隐隐觉得似乎在哪里见过这种叙事技巧,文章的结构也有种难言的熟悉。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人,你第一眼看到他的脸,心里立刻涌起一个念头,潜意识告诉你他是你的老朋友,你此前已经在千万个场合接触过他的一切,只是你自己都没意识到。好吧,也许福克纳发明的技术潜移默化影响了每一本后世的小说,或许是我读过的,或许我没读过——我这样解释这种奇妙的熟悉感。
早上坐地铁回创新港,一路上找来笛安的访谈读了读,原来如此,谜底揭晓。笛安的爸爸就是作家,而他最喜欢的作家是福克纳,甚至写过一本像《我弥留之际》致敬的作品《无风之树》。高中时候,笛安受父亲的影响读了很多福克纳,照这么说,她第一部长篇小说有福克纳的影子也就再正常不过了。
细想一下福克纳式的技术,把故事拆成属于不同时间与角色碎片倒不是最难的,难的是每一个碎片要有自己的声音——福克纳毫无疑问做到了,而笛安大概做得不够好,《告别天堂》的四个叙事者其实只有两种声音。